10月9日,复旦大学法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袁莉教授应邀莅临我校通识大讲堂,作题为“用法语雕刻东方——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的专题讲座。袁教授系统梳理了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的译介历程,以高蹈派诗人布雷蒙等译者为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翻译的诗学、译者的角色等话题,还讲到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守护语言精妙与文化深邃等重要课题。

在译例分析环节,袁莉教授聚焦于十九世纪末高蹈派诗人布雷蒙及其同时代译者的翻译实践,通过对比不同译本,阐释了优秀译诗如何在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的审美再造。她强调,杰出的译者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诗意的再生者,在翻译中赋予古典诗歌新的生命。讲座中,袁教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法语译诗,并辅以精准优美的中文回译,充分展现了跨语言转换中的艺术创造力,也为我院法语及翻译专业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范例。

在谈到人工智能与翻译的未来时,袁莉教授指出,尽管AI技术提升了翻译效率,但在把握文化深意与实现审美判断方面仍存在局限。她认为,在人机关系中,人是主体,机是工具。她以“译者说不尽,也不尽说”为例,强调翻译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艺术选择,远非语符转换那样简单。袁教授鼓励师生在人机协作中保持文化自觉与审美判断力,主动承担起语言精妙与文化深意的守护者角色——这一观点也为我院外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启发。

整场讲座内容翔实、视角新颖,不仅拓展了听讲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海外传播历程的认知,也引发了关于译者身份、翻译本质与AI翻译技术的思考,在跨文化交流与翻译实践方面具有启示意义。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展国际化通识课程,持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人文素养,助力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撰稿 | 外语学院
